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发新帖

0

收听

0

听众

9013

主题
发表于 2013-7-10 09:20:08 | 查看: 406| 回复: 0
        [             乾涯123  ]  写在前面的话3月,初访兰陵,观沈家大院,乃明清传统故居。临走,沈老先生恳切嘱托,希望写一些申请材料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一下,以求更好地保护与修缮沈家大院这一兰陵民间古建筑。归校后,沈老先生又打来电话,详询相关事宜,甚感老先生言辞之诚恳,实为所动,我虽不是苍山人,更不是临沂人,但毅然决定提笔写此文,虽以论文形式,但实则为调研报告。此文已交兰陵镇政府相关部门,希望能引起镇县两级政府的重视。现将文公示于下,请诸位苍山及兰陵有识之士观阅。鄙人才疏学浅,文辞极陋,还望请方家斧正。另附“临沂大学兰陵文化参观访问团走进沈家大院图片展”。乾涯 谨识2013.06.29于临沂大学关于兰陵沈家大院的实地调研综述并呼吁政府亟待抢救保护建议书乾 涯 【作者】临沂大学12级历史系 (乾涯)【摘要】在兰陵镇沈坊前村有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宅院,该古宅系明代大财主沈家祖辈所造。据查证推算,该宅应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了。笔者通过对沈家大院的实地调研和走访,了解了目前该院的保护现状,并为沈家大院今后的修缮与保护以及兰陵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提出了建议,希望此举能够促进兰陵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永续发展。【关键词】兰陵文化 沈家大院 历史沿袭 保护现状 保护开发 (一)沈家大院的历史沿袭 在兰陵镇沈坊前村,有一座隶属兰陵文化范畴、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传统民间古宅院——沈家大院。一个普通的村庄缘何有如此大且保存如此好的宅院呢?村里一直流传着关于这座宅院的来历传说。 据说,沈家祖辈以卖烧饼为主,家庭十分贫苦,但到了明朝,从沈家第二代开始便逐渐发家。沈家征集和兼并了大量的的丰田沃野,最鼎盛时期拥有土地三四千亩,其中延伸到江苏清墩一带的土地就有500多亩,雇佣工和土地依附农数量达几百人之多,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真可谓是富甲一方。当时,沈家在商业方面也是名声大噪,在横山一带的九家商业作坊中,除孙家一座油坊,其余八座均为沈家所有。沈家拥有巨额的财富,并且在沈坊前村四周建有炮楼,院中拥有奴婢、佣人多达七八十人,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翁。这一切都说明了沈家在明朝时期是一个资产丰厚的家族。(图一:沈家大院保存较为完好的正厢房)由此,沈家大院的建设规模和富华程度可见一斑。据当地古稀老人讲,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即沈家大院的建筑是参考由北京带来的图纸设计的。此说法现已无从考究,但从它的设计和建筑手法来看,此说法也未尝不实。沈家大院从设计到建设,无不体现了它的古朴典雅和清秀眷丽,这种穿越百年的古香古色的建筑之美,是一种历史的回味和存在的安逸。 经历了明清的繁华富足之后,到了民国时期,伴随着战乱和政局的动荡,尤其是侵华战争对兰陵的重大影响,使沈家开始没落。兰陵自古是兵家要地,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对我兰陵进行了扫荡和疯狂轰炸,当然,沈家大院也未幸免于难。日寇炸毁了沈家大院相当一部分房屋建筑,遭受摧毁的房屋被迫拆除,沈家大院规模开始缩小。为躲避长期战乱,当地百姓开始外迁,1943年,沈家大院的主人沈兆搬出沈家大院,自此沈氏占居此宅院的历史宣告结束。 后来,该宅院又经历了打李子嬴,打二十六师,淮海战役,土地革命的年代,至1950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该宅院基本处于荒废状态,无人居住。解放后的兰陵开始恢复工农业生产,为了配合国家生产建设,沈家大院后来又安放过鞋袜厂、粮所等,这也足以说明它的位置重要性和社会使用价值。 1975年该宅院被重新划分使用,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频繁,第一进院已经被夷为平地;第二进院被沈坊前村的一户沈氏人家占据,并且在此居住;第三进院由村支部接管,与第二进院分割开,建成了村支部办公室和村大队。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该宅院逐渐因年久失修再次被荒废,除了第三进院现在仍作为沈坊前村支部使用以外,其他建筑全部属于危房处于无人居住状态。 (二)沈家大院的实地调研与保护现状(以第二进院为例) 沈家大院原为一座一进三院、三进九院的古式建筑大宅院,共有房屋162间,皆青砖铺就、瓦房垒成,并且错落有致,规模较大。原第一进院已经被夷为平地,无处可考,第三进院(最后一进院)于公元1975年由村支部接管,与第二进院分割开,建成了村支部办公室和村大队。只留下了第二进东西两院,现有房屋21间。该建筑以砖木构架,屋梁采用双层梁扣榫。整体造型典雅古朴,青砖砌筑,屋脊平缓,饰檐美观大方。正房设有走廊,全是木质顶柱,院内配有东西厢房。 沈家大院现存正门是典型的明清传统民居格式,由于是二进院过道门楼,所以显得没有沈府大门那么雄伟气魄。门檐呈拱形,如鸟展开的羽翅,山头飞檐饰有“祥云”青瓦,两边伸出的山墙眉面饰有“莲花寿”字合体的图案。门两侧枕石和石鼓完整无损,并且经过常年的抚摸显得光滑明亮。现存正门基本完好,只是屋檐上瓦片残损较严重,门前杂物堆放无人料理,显得破乱不堪。 (图二:沈家大院第二进院正门) 走进正门,过了门楼便是二进院的大院,院内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通往内房的小道,左侧有一口水井,至今完好。正房房门两侧各有一根粗木圆柱作为房屋梁柱,柱下有石鼓做垫石。由于连年雨雪,加上房屋常年得不到修缮,木质梁柱和木质构架侵蚀严重,霉菌遍布。 走进堂屋内,霉菌气味扑面而来,屋梁脊柱全部发霉,很多看似结构精巧、做工细腻的古式建筑结构危在旦夕。屋内墙壁脱落严重,很多砖块裸露,房屋裂痕较多,有些甚至从屋顶到屋底长度达两三米,让人不寒而栗。由于通风条件差,再加上土质疏松,屋内潮气很重。室内各种废弃电线相互缠绕,内屋房顶至今还挂有老式电风扇一台,但已损坏。 院子的东面还有一间房屋,屋内四周墙壁上有被烟熏的迹样,我猜测后人可能以此间房屋做过厨房。墙角至今还堆放有很多柴草,听一同随去的童老师说,这柴草不同于现在的柴草,比较干燥,更适合燃烧,质量也比现在的柴草要好得多。 东厢房那一间房屋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四周墙壁已用现代的水泥重新修整过,听沈氏后人介绍说,是由于这间房屋实在濒危不得已才在原来的基础上用现代水泥和白灰修整的,外观已经改变了它的原貌,俨然失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但当时如果不修整,它现在可能已经倒塌了。说到此处,老人痛心疾首。 最让人心疼与无奈的是大院南屋。当向左观看那一间破败不堪的屋子时,我得表情立刻凝重,眉毛也立刻紧皱起来。这间屋子的房顶由于久经风吹雨打与日晒已经严重脱落了,房顶全部塌陷,只剩下了木质的框架。走进摇摇欲坠的南屋,里面已然破烂不堪、瓦砾成堆,一旦有比较强烈的暴风雨,这间飘摇不定的房屋极有可能轰然倒塌。(图三:破损严重的堂屋内壁和房梁) (三)进一步保护与修缮沈家大院的建议 沈家大院的整体建筑设计讲究,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明代建筑风格、当地民风民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直接实物遗产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宅院,不但有一定的科研价值,而且必将成为展示兰陵民俗风土人情的一个新亮点。目前,沈家大院已经无人居住,院中杂草丛生,乱石瓦砾成堆,破坏及其严重,房屋处于濒危倒塌状态,除了一位沈氏老人定期或不定期查看照管外,基本无问津。但老人毕竟年迈体弱,能力又有限,所以,对沈家大院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保护沈家大院,主要责任在社会和政府,社会需要给予广泛的舆论关注和帮助,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和开发保护的经费支持。当然,我们个人也要对沈家大院这一明代传统民间故居建筑给予热情关注和尊重,有能力的专家学者也可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图四:裂痕明显的墙壁)(1)对沈家大院的保护工作,当务之急是尽快组织历史文物专家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加紧修缮破损、倒塌、霉化的建筑。沈家大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沈家大院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据当地老人回忆,几十年前这座宅院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就是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客观的社会原因,“破四旧“运动、“文革“等对建筑的人为损坏,再加上近些年来雨水量不断增加,对房屋的侵蚀越来越严重,宅院得不到合理修缮,只能任其破坏,形势日益严峻。村里人,尤其是照看沈家大院的沈氏老人,面对这些残砖断瓦,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虽焦急万分,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然破坏和侵蚀,无能为力。政府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去实地考察,探明建筑方位,掌握损坏程度,合理规划保护方案。还有组织一批文物建筑修复人员,对沈家大院进行加固处理和建筑整合。对于那些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保护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对于那些破损实在严重、不能再加以使用的建筑采取异地迁移或者部分拆除方式进行保护。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保护建筑原貌,切不可不顾一切采取不可恢复性或破坏性的手段,损毁古建筑,改变建筑特色风格。(2)采取挂牌保护或者将其建筑风格和人文价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式进行保护。挂牌保护。沈家大院作为兰陵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展现兰陵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民俗风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该宅院直接见证了兰陵文化中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变化过程,是兰陵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仅存不多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把它设为兰陵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挂牌保护,对沈家大院的保护和兰陵文化的丰富都具有重要作用。 镇委、镇政府,县委、县政府都要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要立足实际,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传承感,目光长远,面向未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合理保护文化遗址,积极开发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将沈家大院典型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人文价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沈家大院的有效措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历史、泽被后世,展现兰陵文化的历史底蕴;还可以为保护和修缮房屋建筑争取资金,同时,还可以提高当地村民继承传统和发挥优势的积极性,创造适当的工作岗位。(3)可以通过组织大中小院校师生、历史专家学者、明清建筑爱好者等参观学习,通过纸质书籍、光盘、网络等媒介形式加强传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引导广大师生通过实地参观、聆听民间传说等方式学习和领悟中国古建筑文化,增强弘扬传统、热爱传统的积极性,并进而为继承兰陵文化 培育更多的有志青年。 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兰陵文化进课堂”活动,把沈家大院作为兰陵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兰陵地区教育和启发学生,并进而扩展到全县、全市。(图五:沈氏后人为我们讲述沈家大院历史) 在古建筑研究上,要舍得花重金聘请高校教师或研究院研究员、专家学者对沈家大院实地勘测与研究。文化发展,理论先行。兰陵镇政府与临沂大学合作建设的“兰陵文化研究院”可以为兰陵文化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和学术指导,使兰陵文化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要把沈家大院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或项目来研究,组织人员进行深入挖掘。我们作为历史系的同学,对这一研究院的发展和继承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不忘感恩,继续深入学习兰陵文化,随时准备为兰陵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1.《兰陵文化》160~161页戴春祥主编,2011年6月,黄河出版社2.《兰陵之行,走进沈家大院》孟茹,2013年3月3.综合沈家大院看护者沈氏后人口述、焦子栋口述。附录:临沂大学兰陵文化参观访问团走进沈家大院图片展(摄影:乾涯)         

收藏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小黑屋|微兰陵同城信息

GMT-6, 2025-5-14 09:29 , Processed in 0.0463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